《价值》作者高瓴资本张磊读什么书?
文章目录[隐藏]
- 笔者还曾在张磊的书架上撇见过一本《The Value Investors: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Top FundManagers》(价值投资者:世界顶级基金经理的智慧)。这本书介绍了十二位传奇的投资人,包括了巴菲特的师兄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
-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中信出版社和湛庐可以安排上了。
- 创业者想要走的更远,则必须创造一个与业务和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张磊的书架上就有一本《重塑组织》(Reinventing Organizations)。这本书的第一段复盘了人类历史上的组织形态,后面则定义了一种进化型的组织形态:青色组织。这种无领导管理的组织架构在笔者看来,与字节跳动的管理颇有几分相似。

《价值》是今年投资圈绕不开的一本书,大家都想搞懂呼风唤雨的高瓴究竟是如何做投资的。笔者寻找财富密码的热忱在读完之后变成了怅然,知道张磊“Think big,Think long”,但没想到“这么big这么long”。
伟大格局可能一时半会培养不起来,但这本书的文笔真是好,简练又优美。从康德到汪曾祺,从资本论到马克思韦伯的引用,也令人感慨张磊阅读涉猎的广博。投资是需要多读书的,F10里没有商业的微观机理。奔着学投资去读书太功利,也未必有效。张磊就在书里说了,要“在无关处寻找有关,在有关处寻找洞见”。
将《价值》中提到的书做了一个整理,张磊读书的口味颇杂,大致可以归类在投资、商业、文哲三个方向上。
投资的作业抄不了,不妨先抄一抄大佬读书的作业。各家机构年底都在说要降低明年对股市的预期,那我们明年多读书吧。
投资
大卫史文森与张磊的师生情谊如今家喻户晓,但少有人知的是,张磊翻译史文森的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时,创造性的使用了“信托”和“承兑”来翻译“fiduciary”和“endowment”。河南省文科状元的翻译真真是信雅达,这种表述被中文金融市场沿用至今。
大卫史文森1984年出任耶鲁首席投资官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所打造的“耶鲁配置模型”被美国大学基金会所追捧。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写给这些投资机构管理者看的,史文森先探讨了教育机构捐赠基金会的社会意义和投资目标,随后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各大类资产的基本特征,以及投资机构应该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书的最后还用两章内容详细的讲解了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如何安排组织架构、搭建薪酬体系、设计决策流程。
资管机构管理者的不少业务痛点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与讲资本集团管理体系的《长线》其实应该是中国公募和私募领导们的必读书目。话说回来,《长线》的中文翻译实在糟糕的紧,不知道张磊还有没有空顺带重新翻译一下,功德无量。
大卫史文森在2005年还写了一本《非凡的成功:个人投资的制胜之道》,这本是史文森写给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指南,实战性还是比较强的。总体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建议:
1.投资者应该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将资金分配给:美股、美国国债、通胀保值债券(TIPS,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与CPI挂钩的债券)、海外发达市场股票、新兴市场股票和房地产。在多元化投资中,应该偏向于股票部分。
2.投资者应该定期对资产组合进行再平衡。
3.投资者应该关注交易成本,积极投资低成本交易所基金和ETF。
这本书里大卫史文森最后对盈利性共同基金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指责他们收费贵又没有创造超额收益,一度引起了美国资管行业的骂战。
史文森强调配置的投资哲学和他的“耶鲁模式”一脉相承,他十分注重对另类资产的配置,所谓另类资产包括了地产、木材、石油、汽油等行业。张磊就曾回忆,在耶鲁实习期间被派去研究木材,后来自己拿出了1英寸厚的研究报告。
据统计,在2009年时,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约有25%投资于对冲基金,25%投放在物业、木材和能源等资产,17%投资于私人股权,约31%投资于股票。
史文森这种全球化、全品类、全阶段的投资视野深刻的影响了张磊,高瓴后来的投资就呈现出了不拘泥于股权、债权,不拘泥于风险投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并购等各种形式的灵活性。
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践行者和开拓者,张磊对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尤为钟爱。这本价值投资开山立宗的著作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之后,遍地烟蒂的市场环境中,“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买股票”是成功投资的捷径。
《证券分析》里还详细描绘了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大蓝筹在股灾中的惨淡表现。大萧条正值格雷厄姆三十出头,几乎破产的经历也让他的投资记录格外写真。
万科VP谭华杰曾经推荐过四本有关大萧条的书,伯南克的《大萧条》、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还有一本《1929年大崩盘》。从了解历史的层面来看,《证券分析》其实也别有氛围。
格雷厄姆另一本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写成于1949年,巴菲特在1972年修订版序言的开头写道:“1950年,我读到这书的时候才19岁,当时我就觉得这是最好的投资书,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认为《聪明的投资者》是最好的投资书。”2003年wsj记者贾森兹威格对每章都做了点评,颇有些甲戌本石头记般的趣味。
巴菲特是《价值》中被提到最多的投资大师,可见张磊对股神的推崇。关于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但最需要精读的无疑是致股东信。这里面既有投资方法论的拆解,又有投资者预期管理的狡黠,常读常新。
晨新公司帕特多尔西的《巴菲特的护城河》大约也不能错过,张磊给护城河下了个新的定义“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不断疯狂创造价值”,这就使得我们更得搞清楚,原来的“护城河”长什么样。
除了巴菲特,张磊还在《价值》里提到了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和约翰·博格(John Berger)。前者是著名的选股大师,他的侄孙女后来写了本《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别人恐惧我贪婪”虽然是巴菲特说的,但其实更能代表邓普顿。
后者则是指数基金教父,先锋领航的创始人。巴曙松亲自翻译了他的《共同基金常识》,指数基金最好的科普书。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投资中不简单的事》都是邱国鹭大佬的,张磊都做了序。邱大佬今年业绩据说不太好,今年高毅的围炉夜话会反思么?《3G资本帝国》、《门口野蛮人》都是网红书了,就不做赘叙了。
笔者还曾在张磊的书架上撇见过一本《The Value Investors: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Top FundManagers》(价值投资者:世界顶级基金经理的智慧)。这本书介绍了十二位传奇的投资人,包括了巴菲特的师兄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中信出版社和湛庐可以安排上了。
在投资书籍上,张磊读的书总体上还是比较聚焦,都是围绕着价值投资在研究。而在商业领域,张磊关注的方向则斑驳一些。
商业
创业者想要走的更远,则必须创造一个与业务和环境相适应的组织。张磊的书架上就有一本《重塑组织》(Reinventing Organizations)。这本书的第一段复盘了人类历史上的组织形态,后面则定义了一种进化型的组织形态:青色组织。这种无领导管理的组织架构在笔者看来,与字节跳动的管理颇有几分相似。
文哲
在高瓴内部,张磊的花名叫留白,在他的投资理念中,也充满了东方哲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弱水三千”典出红楼梦、“守正用奇”来自道德经。张磊文艺细菌,着实让笔者惊讶。
张磊读北岛,在形容向海外投资者路演中国时的心情时,他脑海里想着的是“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这首诗的前两句大家更熟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张磊也读英文诗,他用叔本华的“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阐述创业需要同理心;他用《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里的:“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这对我此生意义非凡”表达走上创业这条路的自豪。
对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张磊尤为青睐。“人们正在那里决定着自己的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儿牧马。怎么能这样呢?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句话对张磊影响很大。
张磊读汪曾祺,老头子是扬州高邮人,求学在昆明,解放后四处采风,天南地北都去过。他爱吃,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也会写吃,有一篇《肉食者不鄙》,晚上不能看,看了就饿。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