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日本器械如何突围医保压力
对国内集采控费下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日本特色行业/企业巡礼之四:医疗器械
医保控费的本质是价格管控。如果按照支付额=需求量*支付价来看,毫无 疑问各国的医疗服务需求量多呈上升趋势,所以医保控费的核心是管控支 付价。2018 年开始中国医保局通过带量采购掌控医药价格,2020 年带量 采购开始扩展到高值耗材领域。我们在上一篇报告《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中探讨了日本药品价格管控对行业的影响,本篇报告我们从日本器械行业 的价格管控及其影响的角度来探索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借鉴意义。
日本 2 年一次价格修订,企业通过出海和差异化创新化解压力。日本对药 品和器械行业影响最大的是 2 年一次的医保支付价修订,价格趋势持续向 下。器械企业通过出海化解国内价格压力,其核心竞争力来自光学元器件、 被动元器件等精密制造上游技术背景构建的诊断类器械领域的强大壁垒。 此外,治疗类器械由于和医疗服务紧密关联因此受医保控费的影响相对较 小,其中微创类治疗类因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住院天数来实现差 异化的创新发展。
器械的核心是服务,技术并非不可战胜。日本和美国器械的发展战略有非 常大的区别,这也和两国的国民性、文化有关:美国是快速创新,日本则是 在固有领域,尤其是欧美逐步弱化的领域,做精做细。在欧美日强大的技术 背景下,中国的机会在哪?我们认为最优是战略创新,抓住产业变迁导致 的被美日忽视的领域,重点投入;其次是服务、技术取胜,有别于药品,器 械的核心是服务,只要能准确满足患者和医生的需求,技术是否先进相对 而言是次要的。
日本特色行业/企业巡礼之四:医疗器械
日本医保对行业最大的影响是 2 年一次的医保支付价修订。不同于美国的 DRGS、中国的带量采购,日本虽然也有 DPC,但是对药品和医疗器械有最 为持续和重大的影响是 2 年一次的价格修订,从而确定的医保支付价,价格 趋势持续向下。日本的 GPO 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后端组织采购的作用。
医保控费和美国关于市场导向的选择性部门(MOSS)谈判是日本器械行业 历史上最大的 2 个影响因素。1981 年实施医保控费,器械市场增速从上一 年的 30%骤降至 0%,药品市场增速从上一年的 9.4%下降为 7.4%。1985 年日美就电信、电子产品、林木产品、医疗设备和药品四个领域进行了 MOSS 谈判,到 1987 年美国这 4 个行业的对日出口额增长了 45%。
日本医保、进口竞争压力逼迫企业出海,微创治疗差异化发展。1、90 年代 初,医保和进口竞争让行业盈利能力跌落谷底,此后十年器械企业海外销售 占比从 32%持续提高到 48%,从而带来了企业营业利润率的明显恢复。2、 日本 2 年一次的医保点数调整趋势是:总体趋势持续下降,但诊断类器械医 保点数下降,有效治疗类器械上升。微创类治疗类因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住院天数得到差异化的创新发展。3、医疗机构因盈利恶化,降低了对 高端诊断类器械的采购并提高检验外包服务的比例。
日本器械和欧美实现错位竞争的产业基础是精密制造能力。日本主要在检验 类器械领域(包括超声、MRI、CT、PET/PET-CT、内窥镜)拥有很强的全 球地位,尤其内窥镜的全球市占率超过 99%。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上游核心 元器件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光学元器件、被动元器件,比如 HOYA、奥林巴 斯均是光学元器件全球前列企业。光学元器件企业逐年增加医疗业务比重; 被动元器件类企业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因此医疗业务占比较小。
日本的战略:跟随美国,固有领域重点突破。日本和美国器械的发展战略有 非常大的区别,这也和两国的国民性、文化有关:美国是快速创新,日本则 是在固有领域做精做细。日本之前的战略是在美国逐步弱化的领域重点进 入,专攻利基市场,所以虽然有技术能力,但创新速度偏慢。
投资建议:战略、服务、技术创新。我们认为器械不同于药品,日本的巨头 依然占据原来产品的领导地位,中国无法复制日本的发展路径,采取同样的 策略也并非上策。日本有技术、有人才,但是采用的却是保守的战略,对于 中国而言,最优是抓住产业变迁导致的被美日忽视的领域,重点投入。其次 是在产业新兴领域,通过服务、技术创新。看好国内创新龙头迈瑞医疗。
小程序无法查看下载PDF文件,请移步学而知识库网站或手机版
如果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索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