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一个叫珍妮的女生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颗太阳系未知的行星。
看到这个消息,你多半会惊讶:“天文学,多么高深而复杂的领域。这人一定是个天才!”
的确,当时的媒体也很惊讶。但他们更惊讶的,是珍妮的背景: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爱好者,珍妮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文凭,连高中都未能毕业。
甚至,珍妮15岁就早早辍学,21岁便成了一名单身母亲。为了养活刚刚出生的孩子,她不得不在一份快餐连锁店做配送工作。
这样一个生活困窘,自顾不暇的人,怎么可能发现行星呢?
这个故事,来自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这本《成为黑马》。

-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成为黑马》
-
原价 68元,书单优惠价 49.9元
书中提出了一个让人很震惊的观点:也许一直以来,我们对“成功”和“如何成功”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之前,我们大都遵循一种常规的成长模式,就是“拼死拼活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个稳定工作,升职加薪”。
但是,在工作标准化甚至内卷化的今天,这套模式已经不符合现状了——总有人比你更能熬夜加班,甚至机器人都能代替你的工作。
在个性化时代,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急需要新的出路。
所以,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畅销书作家托德和神经学家奥吉,将目光对准了那些不走寻常路,却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黑马人士。
他们发现,这些看似独特的成长路径,隐藏着更适合当下的“取胜之路”。

珍妮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二十五六岁的一个晚上,那是她第一次用望远镜观看星空。
“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躺在潮湿的草地上,透过望远镜看着天空的情形······满天繁星,璀璨夺目。我被迷住了!在那之后,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去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从掌握天文观测的硬件和技术,到在自家后院建造天文台,再到最终独立发现了一颗小行星,珍妮痴迷地投入其中,一研究就是十几年。
这也让她成为继178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天王星以来,第一个发现新行星的业余天文爱好者。
如果你觉得珍妮的例子太过离奇,再看看顶尖裁缝艾伦的故事。
28岁时,艾伦已经是当地的一家酒吧老板,还拥有自己的产业。然而,他却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他发现自己有一种奇怪的天赋——能够为特定的服装,识别出合适的面料类型。就像厨师知道,哪种香料会与特定的食材搭配一样。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已有的产业,去另一个城市做起了裁缝工作。
要知道,他当时的事业做得风声水起,餐厅、酒吧、俱乐部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所以,当他仅仅是出于对生活不满意,而“任性”地把它们卖掉时,周围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尤其是,他还要去做一个裁缝!
但艾伦只考虑了一点,就是他喜欢与这些服装和面料打交道。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精明的选择。他把自己商业成功的经验,完美迁移过来,做起了服装定制的生意。
他从客户的角度理解裁缝艺术,不但有了自己的定制服装店,还成为独一无二的面料大师,被《城镇与乡村》杂志评为美国顶尖的裁缝之一。
对普通人来说,面对迷人的星空,可能只是激动一下,第二天该干啥干啥。然而,珍妮没有放过这突如其来的灵感,她发誓“要弄清恒星旋转的奥秘”。
同样,为了一个怪异的爱好,放弃已有商业上的成功,多数人都会觉得愚蠢。
毕竟,我们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稳定工作,“为热爱冒险”这样的事,太不靠谱,也没安全感。
但托德告诉我们,黑马人物在做选择时,恰恰会首先考虑自己的是否热爱。
他们虽然也会迷茫,也会为了生活暂时低头,但一旦找到内心所爱,就会紧紧地抓住。不管这个选择有多么另类。

事实上,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 并非没有自己热爱的事情。然而,几乎没有人真正为此舍弃工作。
在托德看来,也许不是因为这些人懦弱,而是“标准化公约”的力量太强。这种标准化,还要从药片说起。
19世纪90年代,一名叫做爱德华·R·施贵宝的美国海军医生,发现每一粒药片的纯度、质量甚至大小都不相同,这让他很头疼。
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他决定创建一家标准化的制药公司,旨在生产出完全相同的药物。
爱德华可能没想到,他这套用于产品制造的生产模式,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方面,它让我们头疼时,吃的每一粒阿司匹林都一样;我们在每一个加油站,都能给汽车加到质量稳定的汽油。
而另一方面,它也让每个工人都沦为工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不需要再思考,随时可以被替代。
一样的课程、教科书,学生成绩用统一的“分数”来衡量,员工被分为“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前者要听从后者的命令。
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今天大多数人做的事情:考更多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找更好的工作,总之只要比同龄人做得更好就行了。
在托德看来,这似乎是社会对普通人做出的一个承诺:如果你能走向通往目标的正轨,你将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
这一承诺,甚至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公约,这就是“标准化公约”。
在“标准化公约”里,机会不再只属于特权阶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但只要沿着这样的路线前进,至少不会过得太差。
然而,托德认为,“标准化公约”最大的问题,在于制约了人的个性。
100多年过去了,“工人”变成了“打工人”,但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和多数遵循常规路径的人不同,黑马人物不走寻常路:比起薪水、社会地位、安全感,黑马人物选择职业更注重“满足感”。
在他们心中,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个性化”的成功,是过上一种满足而卓越的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只要我们获得卓越的成就,自然会有满足感。
然而,在那些黑马人物看来,不是对卓越的追求给他们带来了满足,相反,是对满足感的追求才让他们走向卓越。

在对黑马人物的研究中,托德发现,他们那些不寻常的想法和选择,看似奇特,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出自他们的“微观动机”。
什么是“微观动机”?我们从科琳娜的例子中就能找到答案。
科琳娜从小就乐于助人。为了能够帮助周围的邻居,她选择了毕业后从政。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28岁的她就抽调到乔治·布什的白宫办公室任职,这是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业起点。
然而,虽然表面风光无限,科琳娜却觉得疲惫不堪。她意识到,这种状态不是一次简单的休假就能解决的,“我可能不想再从事政治工作了。”
这个想法让她自己都很惊讶,她曾经就是靠着帮助人的想法,选择了这条路。
现在,科琳娜仍然喜欢帮助别人,但说到底,她对竞选或者执政,并不感到多么兴奋,真正让她喜欢的其实是整理东西。
科琳娜喜欢把自己所有的书籍贴上彩色标签,以便分类。每当看到东西摆放的乱七八糟,她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它们摆放整齐。她甚至可以快速将上级的发言,整理成一份要点清单······
她逐渐意识到,自己非常享受整理东西的感觉,甚至是像收拾凌乱的衣橱,或者打扫肮脏的房间这种小事儿。
辞职后,她发起了一个“都市简约生活”的项目,负责为客户提供空间设计的服务。几年后,她开设了自己工作室。
与“微观动机”对应的,是“普遍动机”,比如自律、决心、勇气、喜欢竞争、有创造欲望等等。
这些“普遍动机”虽然看上去很正确,但是往往无法真正帮到你。
比如“喜欢整理东西”、“擅长将事物进行识别和分类”、“对纸张情有独钟”等等这些具体的个人感受。
在科琳娜的故事中,“喜欢整理东西”就是她的微观动机。
托德说:“理解自己的微观动机,对你获得满足感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独特的人生动机,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得真实、重要且完整。”
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只是没有黑马人物那样的勇气,即使不被认可,也依然敢按照内心的想法去生活。
在书中,除了“标准化公约”之外,还有一个公约,叫做“黑马公约”。
“黑马公约”中让书单君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选择的自由越大,担当的责任越大”。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风险的。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点个“在看”,定义自己的生活